缄默,是最狠的抨击
俗话说,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。说的是妙手一般不轻易显摆,明白韬光养晦。
是啊,矛头毕露未必是好事,谨言慎行才是最好的活法。
很喜欢的一段话:
你的脸上云淡风轻,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。你走路带着风,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仍有曾摔伤的淤青。
你笑得没心没肺,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。要让人觉得绝不辛苦,只能背后极其努力。人,要么庸俗,要么孤苦!
这一路走来,蜚语蜚语也好,落井下石也罢,心里再波涛汹涌,也逐渐学会了不露声色。
有时候,坚持缄默,不是懦弱,不是亏欠,是不想让随口的一句话成为别人伤害自己的利刃。
你再好,也有人说三道四。既然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,那就定心做好自己,无愧于心。
别人赞赏你时,缄默是一种谦谦君子之范,微微一笑即是回报,人贵在有自知之明;
别人蔑视你时,缄默是无声的还击,无需任何言语,你的无动于衷就能让对方无地自容;
别人功成名就之时,缄默是藏于心间的祝福,不敷热烈却发自肺腑;
别人功亏一篑之际,缄默即是助力,莫让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加油助威,成了他人的担负……
能说会道的人自有他的可爱之处,但祸从口出也是这个原理。缄默不是懦弱,而是一种睿智。
缄默,就是最好的解释
已往有个寺庙,因庙里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于世,因此来庙里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。
但供奉念珠的地方,只有寺庙的方丈老僧人和他的7个门生知道。这7个门生悟性都很高,老方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想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他们其中一个,以光大佛法。
不想有一天,那串念珠不翼而飞,方丈就把他们叫到后院,追问道:“不管是谁拿走了念珠,只要放回原位,我就不追究了,佛祖也不会怪罪。”各人面面相觑,都摇摇头。
7天已往了,念珠照旧没有找到,方丈又说:“罢了罢了,只要谁认可了,那念珠就归他所有。”但7天后,照旧没有人认可。
老方丈很失望,若有所思:“既然没人认可拿了念珠,说明你们内心都无比坦荡,明天你们就可以下山了,拿了念珠的那个人,如果想留下就留下吧。”
第二天,6个门生收拾好行囊,轻轻松松地走了,只有一个门生留了下来。
“你认可是你拿的了?”
“我没拿。”
“那你为何要背负这个偷盗的罪名?”
“这几天各人都在怀疑,相互之间都有了芥蒂,只要有人认可,其他人就解脱了。再说,念珠虽然不见了,佛还在不是吗。”
老方丈笑了,从怀里取出那串“丧失”的念珠戴在了这名门生手上。
是啊,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,清者自清,你自心中向佛,满眼便都是善意。
懂你的人,不需要解释,不懂的人,解释千万遍也是徒劳。
水深不语,人稳不言。
缄默是面对蜚语蜚语时一笑而过的从容,是面对尔虞我诈能安定自若的通透,是面对是是非非漠然处之的豁达。
半生已过,学会缄默
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急于表达自己,为图一吐为快,忽略了别人是不是真的想听,说的话有没有戳到对方的痛点。
往往葬送了一段情感,才会换来“言语是银,缄默是金”的教训。
余生,学会管住自己的嘴,不说、少说无意义的话。
适时的缄默,是一种历练,更是一种修养。
昔日寒山问拾得曰:“世间有人谤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轻我、贱我、恶我、骗我,如那边置乎?”
拾得曰:“只是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几年,你且看他。”
那些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的原理无异于将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。
走过半生,你开始明白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,什么对自己来说才是至关紧要的;
那些无关痛痒的人和事都成了你人生的湖面中一圈圈荡涤着的涟漪,终究会归于平静。
人在低谷时,不要打搅任何人。做一个缄默不语的哑巴,踏实一点,熬过了这段时间,你想要的都会纷至沓来。
人生就是这样,耐得住寥寂,才华守得住繁华,优秀的人都会经历一段缄默的时光。
那些日后说起时,连自己都能感动的日子该是何等静谧、宁静。
好事坏事,终成往事。
往后余生,愿你不争不抢,不卑不亢,静守欢喜。
愿你千帆归来,岁月如故,学会缄默,惜字如金。